數字賦能礦山變革 智能引領能源未來
[2025-05-09 17:02:19]詳細說明:
在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中,寺河礦與成莊礦勇立潮頭,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數字技術為畫筆,在百米井下勾勒出智慧礦山的新圖景,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數據為筆 繪就智慧礦山新圖景
百米井下,一組特殊的數據流正在悄然涌動。
在寺河礦,傳統“人海戰術”正在被數字革命改寫:在線計量裝置203套,分站58臺,布線20萬米,實現了瓦斯抽采泵站、主干支管網和抽采鉆場全天候實時在線監測,這些數字勾勒出新時代智慧礦山的創新圖景。
在防突抽放部系統管理隊的智能指揮中心,科員趙鵬飛輕點鼠標,三維可視化界面上立即顯現井下瓦斯濃度數據。“過去需要人工采集的數據,現在通過在線監測平臺就能實現秒級響應。”從業多年的趙鵬飛見證了礦山的變革:AI算法實時解析抽采管網數據流,0.3秒內即可鎖定異常波動區域,極大縮短了預警響應時間,讓“瓦斯猛虎”始終困于數字牢籠。
當視覺識別技術遇上礦山安全,“無監控不作業”的鐵律被賦予了智能內涵。
在該礦采掘工作面,智能攝像頭如同永不疲倦的“數字礦工”,精確識別違規操作和安全隱患;在千米巷道,巡檢機器人實現無人值守,動態監測設備異常狀態;主運輸系統里,智能皮帶監控實時監控皮帶運行情況,將機械故障扼殺在萌芽階段。
“現在井下監控點覆蓋采掘工作面、鉆場、井口、主運、輔運、井下變電所、水泵房等重要地點。”該礦信息中心主任工程師張華看著監控大屏說道,“視覺識別技術正在替代傳統的‘人盯人’,AI成為了24小時值守的‘安全員’。”
隨著智能化礦山建設步伐的加快,“數據”和“智能”成為礦山熱門詞匯。寺河礦,這座現代化礦井,正在構建“數據驅動型”安全生產新模式,讓傳統采煤工藝煥發數字新生。
“人們常把煤炭比作‘烏金’,如今數據正在成為智能時代的‘烏金’。”張華向記者介紹道,“礦山不僅產出煤炭,也產出海量的數據,我們通過利用這些數據構建大模型,為礦井的安全生產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下一步,寺河礦將加速推進智能化礦山建設,深化人工智能在安全生產中的實踐,讓“數字烏金”釋放更大價值。
智啟新程 解鎖礦山發展 “數字密碼”
當5G信號穿透巖層,當AI算法讀懂大地脈動,一場始于地下的智能化革命,照亮了企業能源轉型的宏偉藍圖。
在智能化浪潮中,如何謀取未來?成莊礦在上下求索中,堅定以“智”為基,扎實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地質保障、安全管控等九大領域的智能化升級,架起生產“動脈”。采掘設備“一鍵”啟停、設備遠程“一鍵”送電、人員接近識別報警、支架姿態自動監測,礦井以“智”為帆,乘風破浪,過去一年綜合單進同比提升7%,綜合單產同比提升6.4%。
走進該礦智能化集控中心,65㎡的全彩 LED大屏上,跳動著整個礦山的“生命體征”。遍布井下、地面的1500多個傳感器,如同“神經末梢”般實時感知著瓦斯濃度、風壓風速、設備振動等數據;800余路攝像頭,緊盯著礦山的“一舉一動”;這些語音、數據、圖像等數據資源,又搭載著毫秒級響應速度的“網絡快車”,在礦山“血管”中奔涌。AI算法通過分析各類開采數據,提前預測煤層斷層,讓采煤從“盲人摸象”變為“透視眼”……以“大數據”互聯為基礎的智能化綜合管控平臺,不僅讓生產調度更為科學迅捷,也讓該礦逐步告別安全管理傳統“紙管”模式,迎來了“智管”新模式。
“現在從值班室電腦就能看到井下生產畫面,還能隨時與井下語音通話,全面掌握設備、人員狀態,我們地面動動手指,井下就能采煤了,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年2月,我們隊創下了日割煤6.5刀的礦井下組煤單日產量最高紀錄。”該礦綜采二隊技術員王明亮說。
3月中旬,一場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應用專題培訓,如“及時雨”般灑落礦山,令干部職工茅塞頓開。“原來用DeepSeek的理科思維,加上其他AI軟件的‘專業特長’,才是‘王炸’組合!”
在大力推進智能化的同時,該礦也積極應對不同廠商設備協議互不兼容、既懂煤礦又通AI的復合型人才斷層等難題,竭盡全力將智能化設備“引進來、留得住、用得好”。
對此,該礦不少高技能人才逐步向“程序員”“數據工程師”轉變,努力解決“數據孤島”難題,還自主研發智能化實訓平臺,開發智能化課程,每年可培訓學員70人次。分散于各生產隊組、業務部室的智慧大屏一體機,用“沉浸式”課堂、“交互式”培訓的新穎形式,成功點燃了職工的學習熱情。“現在機器已經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了,我們職工更要轉變思想,跟上形勢。”一位剛體驗完VR課程的一線職工說道。
下一步,成莊礦將繼續深耕AI賦能,在關鍵領域、重點環節注入智慧因子,用“智慧之鑰”打開礦井安全高效、協同管理、綠色發展的“智慧之門”。
- 上一篇:沒有了;
- 下一篇:AI幫助煤炭行業智能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