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產業科技創新關鍵在于構建“綠色煤炭”
[2015-12-22 16:04:12]詳細說明:
近幾年來,尤其是進入新的世紀以來,關于我國煤炭產業向何處去,類似這樣的問題屢屢被業內人士和廣大民眾所關注。眾所周之,我國是一個多煤少油的國家,煤炭產業于我們而言,是一個優勢。但是,我國又是一個能源消耗大國,如何使有限的煤炭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大問題。
煤炭產業的科技創新,就是在循環經濟的基礎上,構建“綠色煤炭”。據2009年1月29日中國經濟時報報道,在成為國家發改委等6部委所列的首批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這也是河南省惟一一家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的煤炭企業后,平煤集團的循環經濟就有了更快發展。而發展的結果是,它不僅提高了平煤的效益,增加了平煤的資產,延伸了平煤的非煤產業,同時也放大了平煤的品牌和形象。
平頂山是一個以煤炭工業為主要工業項目的城市,有“中原煤城”之譽。實行綠色煤炭以來,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數據:在短短的三年多時間里,平煤的資產總額從125億元增長到396億元,相當于一個平煤變成了三個。銷售收入從2003年的78億元增長到2006年的220億元。更令人驚訝的是,非煤產業銷售收入首次超過煤炭采選業,達114.7億元,占整個銷售收入的54%;2007年前11個月銷售收入又突破了300億元。而發展帶來的社會和環境效益也是不可低估的:平煤通過2006年建成的10個重點循環經濟項目,目前年綜合利用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214萬噸,綜合利用瓦斯1600萬立方米。
“綠色煤炭”的實施,對于我國煤炭工業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其實,從世界范圍來看,這也是一個趨勢。所謂的綠色煤炭工業,就是針對“高投入低產出、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低效益”的傳統煤炭工業而言的,它以煤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為核心,以實現煤炭工業與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為目的,綠色煤炭工業是以煤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為核心,以實現煤炭工業與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為目標的新型煤炭工業,其關鍵是實現煤炭資源的綠色開采、清潔生產和無污染使用。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實踐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構建綠色煤炭工業體系的必然選擇。關鍵是實現煤炭資源的綠色開采、清潔生產和無污染使用。綠色煤炭工業是這樣的,煤炭的開采應實現“低開采度、高回采率”,從源頭上做到煤炭資源的節約,減輕煤炭開采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煤炭的加工應實現高利用率和清潔生產。煤炭的洗選率和煤炭轉化率達到一定指標,潔凈煤技術實現產業化。煤系共伴生礦產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開發出一批以伴生礦產資源為主要原料的檔次高、質量優、污染少的產品,形成煤炭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個事實是,煤炭是我國能源的根本。離開了煤炭,難以想象。作為我國最重要基礎性能源的地位,是會長期存在的。這種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與傳統的煤炭生產和利用方式,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長期以來,由于煤炭行業“高投入低產出、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低效益”的生產方式未得到根本轉變,煤炭行業的快速發展是以煤炭資源的加速枯竭、土地資源的過度占用、煤系伴生礦產資源的大量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為代價的。這種發展方式在長遠看來是不可能持續的,而且它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但是,要解決發展所帶來的上述問題,必須依靠發展本身,不應該把發展視為只是產生上述問題的源泉,更應該把發展當作解決上述問題的手段和目的。因此,必須尋求一種新的發展方式,這種發展應該建立在可持續基礎之上,它不僅能給煤炭企業本身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要有利于社會的和諧和環境的改善,這種發展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種新型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煤炭工業體系,即綠色煤炭工業體系。從循環經濟的內涵可以看出,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經濟與社會、環境和諧的發展模式,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濟,其結果必然是煤炭資源的大量節約、廢棄物的回收與循環再利用、伴生礦產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環境最小程度的污染,這與綠色煤炭工業的構想是一樣的。可見,發展循環經濟是構建綠色煤炭工業體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支撐我國可持續發展煤炭資源戰略的最佳選擇。
發展以循環經濟為基礎的“綠色煤炭”,符合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早在上個世紀的1992年,西方發達國家在聯合國環發大會上率先提出發展循環經濟,旨在解決傳統經濟模式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最有效的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2003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之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2004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召開全國循環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十一五”規劃的編制。2005年12月,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在國家發改委、國家環保總局等六部委聯合下發的通知中,鋼鐵、有色金屬、煤炭、電力、化工、建材和輕工七大重點輕工業成為第一批試點循環經濟試點業。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綠色煤炭工業是煤炭行業實踐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煤炭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它作為我國緩解能源緊張、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已經上升為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一項政策,為煤炭行業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綠色煤炭工業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其中,政府作為執法者和社會、環境等公共資源的捍衛者,應該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煤炭企業作為實踐循環經濟的主體,則起著關鍵的作用。府應通過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對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綠色煤炭工業給予扶持,包括投資政策、產業政策、技術政策、財稅政策等。具體來說,要加大投資力度,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幫助煤炭企業引入先進的設備,為煤炭企業提供相關技術支持,在稅收方面給予優惠等,為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一個寬松的政策環境,以引導煤炭企業自愿地走循環經濟之路。
從很大意義上而言,發展“綠色煤炭”,政府要在多方面進行引導。具體而言,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政府在產業政策、技術政策、消費政策、教育政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支持循環經濟的發展。所謂產業政策就是要引導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結構調整,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后的生產能力,大力發展結構合理、有利于節約能源和資源、有利于環保的產業。所謂技術政策就是要引導企業改造現有的落后生產技術,優化生產過程和工藝,降低產值能耗物耗,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充分利用生產過程中的二次能源。同時還要大力支持企業進行研發和引進高新技術和無污染或少污染環境的環保技術。所謂消費政策就是要倡導綠色消費,引導和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方向和企業的生產方向。所謂教育政策就是要開展環保教育和綠色教育,增強市場活動主體對資源的憂患意識,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從以上四方面的政策來看,都需要政府積極地采取各種有效的財政政策來得以實現。
從發展“綠色煤炭”,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政府可以利用稅收、貸款、預算支出、財政補貼等手段來影響市場資源的配置,鼓勵和引導市場經濟主體循環利用能源和資源,減少環境污染,促使市場經濟主體在進行經濟行為的同時,減少對能源、資源的過度使用,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同時,政府要通過立法和加強對煤炭企業的管制來規范煤炭企業的行為。政府管制是促進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綠色煤炭工業的直接外部手段,健全的法制建設則是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綠色煤炭工業的有力保障。政府應加強對煤炭行業的資源管理和安全監察,嚴格制定并切實執行煤炭資源在開采、生產、廢棄物排放和回收利用等環節的相關標準,運用處罰、政府補貼、提高準入門檻等手段促使煤炭企業提高煤炭資源的利用率和廢棄物循環再使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煤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所產生的社會資源和環境資源的消耗。另外,建立和完善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方面的法律也刻不容緩,要通過立法營造一個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鼓勵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綠色煤炭生產。
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綠色煤炭工業體系,要按照“新思路、新體制、新機制、新方式”的要求,遵循減量化、再循環與再使用三個基本原則,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具體來說,展循環經濟實現綠色煤炭工業,離不開煤炭行業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和無私奉獻。將循環經濟理念融入到企業文化中,在全體員工中牢固樹立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這是循環經濟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基礎。目前,我國煤炭行業中企業數目眾多,多數小煤炭企業生產設施簡陋,生產能力低下,煤炭資源浪費嚴重。要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合理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使煤炭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實行集約化經營。通過更新煤炭開采的技術和設備提高煤炭的采出率,并對開采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廢棄物進行無害處理,實現煤炭資源的綠色開采。通過改進煤炭生產和使用方式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實現污染物微排放或零排放。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技術支持,技術創新是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綠色煤炭工業的永恒動力。要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主要包括煤炭的綠色開采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廢物利用技術以及污染治理技術方面的創新,構建以資源節約和環境無害化為核心的煤炭技術支撐體系。技術創新的關鍵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技術創新提供智力支持。
資源的綜合利用包括煤系共伴生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廢棄物的回收循環再利用。要充分利用煤炭企業的資源優勢,以煤系共伴生資源為主要原料開發出一批檔次高、質量優、銷路好的產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大力發展廢棄物的回收與循環再利用,充分利用現有的或者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煤矸石、粉煤灰、礦井水等廢棄物,變廢為寶,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理,提高經濟效益。煤炭企業是典型的資源性企業,任何一處礦井,其資源總是有限的,必定要經歷開發、興盛、衰老、報廢、關閉這樣一個過程。因此,不僅要對使用中的礦井進行整治,從源頭上減少環境的污染,而且要做好廢棄礦井的無污染處理和再利用工作,主要包括塌陷區回填、土地復墾、生態重建等。對恢復的土地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因地制宜地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建設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