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業何以破“卷”而出?
[2025-08-20 16:33:13]公司詳情:
當前,一股“刀刃向內”的深刻變革,正席卷多個重點行業,其核心是治理“內卷式”惡性競爭,推動高質量發展。煤炭是我國能源體系的“壓艙石”和“穩定器”,煤炭行業健康發展關系國家能源安全大局。煤炭行業的“反內卷”,既是擺脫困境的求生之舉,更是服務大局的戰略必然。
一場從宏觀到微觀的系統性重構
當前的“反內卷”,既是供給側改革的深化,更是以市場和行政雙輪驅動,引領行業從“破”到“立”的深刻躍遷。
從宏觀層面看,“反內卷”是國家頂層設計的再升級。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到中央財經委員會重申“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政策信號一脈相承,清晰有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做“減法”,解決絕對過剩問題;而“反內卷”則是做“加法”和“乘法”,不僅要淘汰落后,還要發展先進。這意味著一套更系統的政策組合將陸續推出,為行業劃定規則、校準航向,確保其與“雙碳”目標、能源安全大局同頻共振。
從微觀層面看,“反內卷”倒逼企業從根本上轉變經營模式。過去,許多煤炭企業深陷“不‘卷’產量就卷鋪蓋”的泥潭。如今,“反內卷”就是要打破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局,推動企業從“規模為王”向“效益優先”轉變,圍繞技術、安全、環保、服務展開價值競爭。這一轉變,倒逼企業從被動合規轉向主動升級,將高標準內化為生存發展的“護城河”。如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次精準的“外科手術”,那么“反內卷”更像一套固本培元的“康養調理”,著眼長期,提升產業“免疫力”。
不得不打的突圍之戰
煤炭行業“反內卷”,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它是一場內憂外患下不得不打的突圍之戰。
內有近憂,是存量博弈下的囚徒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行業集中度顯著提升,前8家大型煤炭企業的原煤產量占全國原煤總產量的比重已從2016年的約38%提升至當前的超過55%。但競爭并未緩和,反而演變為巨頭之間的白熱化博弈。“內卷式”價格戰,消耗利潤、削弱后勁,進而沖擊電力、化工、鋼鐵等下游產業,擾亂產業鏈穩定。市場已經用事實證明,“內卷式”供給是脆弱和不可靠的。“反內卷”,就是要通過重塑競爭規則,抬高門檻,倒逼企業將投入重心從拼產量轉向增安全、強智能,為能源“壓艙石”筑牢根基。
外有遠慮,是新能源革命的倒逼與替代。風光等新能源成本斷崖式下降(光伏成本已降至0.3元/千瓦時左右),許多地區新能源成本已低于煤電標桿電價。煤炭作為基礎能源的地位短期無法動搖,但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持續下降已成定勢。新能源不僅搶占增量市場,更在資本、人才市場與煤炭行業展開競爭。在“雙碳”目標背景下,煤炭行業唯有自我革新、闖出新路,方能在能源革命中找準新定位。
當下,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格局,構建一個穩定、高效、有韌性的煤炭產業,是抵御外部風險、增強國家能源戰略自主性的“定海神針”。
堅持系統施策重塑生態
推進煤炭行業“反內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讓政府“有為之手”與市場“有效之手”同向發力,并充分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
政府善為,強化頂層設計與政策執行。應將“反內卷”納入“十五五”規劃,由管理部門牽頭,以行業自律為輔,明確科學的調控目標與實施路徑,確保政策的嚴肅性與連續性。要綜合施策,既有安全、環保等“硬約束”,依法出清不達標產能,又有財稅、金融等“巧引導”,支持先進、淘汰落后。可探索設立與安全生產、智能化水平、綠色環保等級掛鉤的先進產能置換彈性系數,用市場化手段,真正激勵先進、擠壓落后。
市場有效,激活內生機制與高效配置。“反內卷”絕非“反競爭”。要尊重價格規律,實現供需聯動,讓價格在合理區間內反映基本面、穩定預期,并允許優質優價,以品質和服務拉開價格梯度。要強化行業自律,支持行業協會在信息預警、標準制定、維護秩序中發揮更大作用,以行業公約形成“遏制惡性競爭”的廣泛共識。要暢通要素流動渠道,支持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在“強者恒強”的市場法則下,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企業轉型,激發創新與價值創造活力。企業是“反內卷”的最終落腳點,要以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國家能源集團建成逾千處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實現“地面一鍵啟停”;陜煤集團在高端煤化工領域“點煤成金”,都是差異化競爭的生動實踐。企業在技術創新的同時,更要向管理要效益,實現技術硬實力與管理軟實力的同步提升。從業者也需“反內卷”,主動更新知識技能,與行業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轉變的趨勢同頻共振。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當一個最傳統的行業,敢于以自我革命的勇氣去擁抱一個時代的變革,我們相信,這個產業非但不會沉寂,更將在破“卷”而出中浴火重生,以一個更穩健、更綠色、更智能的姿態,繼續在中國未來的能源和產業版圖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本文摘自《中國煤炭報》